首页 资讯 正文

泉州发现唐朝宰相隐居地“活文物”

体育正文 256 0

泉州发现唐朝宰相隐居地“活文物”

泉州发现唐朝宰相隐居地“活文物”

南安发现(fāxiàn)唐朝宰相隐居地“活文物” 相公泉系唐朝中原文化在闽南传播的(de)实物见证 泉州晚报社·泉州通客户端6月24日讯(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素萍 邱丰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陈雅琳 黄伟强 文/图)在(zài)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的(de)社坛(shètán)相公泉,经专家初步勘察,其与在南安九日山隐居(yǐnjū)的唐朝宰相姜公辅关系密切。近日,社坛相公泉被南安纳入普查登记(dēngjì)范围。 今年4月,南安市(nánānshì)第四次(dìsìcì)文物普查队在丰州镇开展实地(shídì)踏勘时,于旭山(yúxùshān)村社坛自然村的路边,意外发现一通阴刻“相公泉”字样的石碑(shíbēi)。据同行的村委会干部及周边群众介绍,该碑系为两米外一口古井所立,且与寓居南安的历史名人姜公辅有关。普查队员随即对碑刻及古井展开信息采集工作。 现场(xiànchǎng)勘察显示,相公泉井(jǐng)壁以石块叠砌,上面(shàngmiàn)长满青苔,尽显岁(suì)月痕迹。井台铺乱石板材,八角形井栏。往井内一看,井水依然充沛。在井后2米处,立有高1米、宽0.4米、厚0.14米的石碑,上刻楷书“相公泉”三字,字迹清晰,苍劲有力。78岁的村民黄老先生说,他从小(cóngxiǎo)在社坛自然村长大,相公泉的水从未干过,即使是以前干旱时,周围很多井没水了(le),唯独它有水,连两三公里外的居民都到那里(nàlǐ)打水。 丰州曾是(shì)南安的县治所在。据《南安县志》记载:“相公泉,在县治西门外姜(jiāng)相公墓下(mùxià)。姜相谪居于此,凿井得泉,清澈异常,可以疗疾。后人立其碑曰‘相公泉’。” 姜公辅(730~805年),字德文(déwén),为唐朝著名政治家,唐广德二年(764年)进士。德宗朝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,以直言敢谏著称。贞元年间(785-805年),因谏阻德宗厚葬唐安公主,他被贬为泉州别驾,遂定居(dìngjū)南安丰州九日山(jiǔrìshān)。在此期间,他常年与(yǔ)诗人秦系结伴,留下(liúxià)许多诗文,其隐居的九日山东峰更因此被称为“姜相峰”,如今其墓葬位于(wèiyú)九日山东峰山麓,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。 南安市第四次文物普查(pǔchá)队相关负责人介绍,相公(xiànggōng)泉的发现,不仅印证了(le)史料中“姜相凿井”的记载,更以实物形态构建了唐朝文人在闽南(mǐnnán)的生活场景。相公泉不仅是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,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闽南传播的实物见证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。 目前,社坛相公泉(quán)已完成初步普查登记。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推进,南安市将持续挖掘散落的历史遗存,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为地方文化脉络(màiluò)梳理(shūlǐ)提供更坚实的实物支撑。
泉州发现唐朝宰相隐居地“活文物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